找到相关内容130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再说法尘

    分境;从广义的假名施设说,法处也亦属法尘之一。因法尘是含摄在法处中,广义的法尘即是法处,因非心非色的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,及四所显示的六无为也是法处之一。法处者,乃法所出生之处所,名为法处。六七识见分所亲缘者名为法尘,第六识见分所假名施设者名为法处,所以广义来说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及六无为也可以称为广义的法尘。但一般不把六无为称为法尘,而称法处或名法界之一,因为六无为是第八识自体所显示出的心行相分,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1454259.html
  • 道智与果等至

    ,当至空闲处与寂静处,依生灭等而观诸行。」 欲证入果等至的圣者应该至寂静处禅修。对行法(savkhara dhamma)以观察生灭的方法修习毗婆舍那。他必须如是修习而令毗婆舍那从生灭智(...anuloma→gotrabhu  只有在这之后,果等至速行(phala samapatti javana)将生起许多剎那。在那时候的观智以行法的灭为所缘。这是较高的观智。接下来的种姓智也同样地以行法之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285673627.html
  • 般若空慧助普贤

    空慧”的基础。然后讲大乘的“般若空慧”,讲菩萨乘的行法,讲如何利用这个“般若空慧”来建立世界,成就自他。这两部经就是讲菩萨乘的行法的,因为只有如此行去,才能最终成佛,所以被誉为经王。   这在《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|大愿|空性|般若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4/13384074175.html
  • 法的意义

    开示。佛教讲的一切道理,称为佛学,或称佛教学□。佛学包含三藏十二部经典与八万四千种修行方法,是一门伟大、丰富、深奥的学问。广义的佛学,含摄教、理、行、果等四法□。教法与理法是理论的,行法与果法是实践的...大乘。   □即是将一切事象分为七十五种,并概分为色法、心法、心所有法、心不相应行法、无为法等五大类。   □唯识法相宗将一切法分为百种,并概分为五大类:□心王: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识,加上末那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84243786.html
  • 上师相应法略

    功德。   上师相应法是一切加行法的核心 。昨天有师兄问我,什么是加行和正行,加行就是辅助的修行方法。正行就是主要的修行方法。就好像我们吃药,你感冒了给你吃一点治感冒的药,那么医生同时要给你开点维生素C,作为辅助药治疗 ,那么加行和正行就是这么一个概念。上师相应法是一切加行道法的核心。在密法 里加行法一般有四种:   第一种是四皈法,皈依金刚上师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   第二种就是大忏悔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3744206.html
  • 道非道智见清净

    观照过去、未来、现在、内、外等等一切行法(名色与因果)。有人可能会问:应当跟从那一种方法与规则修习禅观?在《殊胜义注》(Atthasalini)与《清净道论》(第二十一章,段八三)有关「至出起观」的...观禅即是色辨别(rupa abhinivesa),对于其它辨别亦可以此类推。辨别作为观智目标的行法(即苦谛与集谛 )亦称为「辨别」。出世间圣道能以下列的方式出起(出现 )﹕  一、始于观照内(内行法),...

    帕奥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285573626.html
  • 昙鸾大师的净土教——横向的佛道体系

    基础之上,关于止,说:“如心止鼻端,亦名为止”,又说:“不净观止贪,慈悲观止嗔,因缘观止痴,如是等亦名为止”,具体地列举了相当于止的行法的名称;关于观,说:“如观身无常、苦、无我、九相等,皆名为观”,具体地举出了行法的名称。这些止与观的具体行法,全都是昙鸾出生以前,鸠摩罗什于长安译出的《坐禅三昧经》、《大智度论》和昙无谶于北凉译出的《大方等大集经》、《大般涅槃经》等经论中所说行法。这样来看,可以肯定...

    藤堂恭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92259663.html
  • 五蕴和五取蕴

    十一种五取蕴是苦谛法。   苦谛法与集谛法都称为行法。藉著透视它们生灭的本质,你了知它们为无常;藉著透视它们受到生灭逼迫的本质,你了知它们为苦;藉著透视它们没有恒常自我的本质,你了知它们为无我。如此观照时,了知这些行法无常、苦、无我三相的智慧是正见;将心投入这些行法及其无常、苦、无我三相的是正思惟。正见与正思惟经常同时存在。为了照见行法无常、苦、无我三相而付出的努力是正精进。对行法的无常、苦、无我三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3949258.html
  • 杂阿含经中的在家居士

    闻,闻则能持;持已,观察甚深妙义,而不随顺知法次法向,是则不具;以不具故,精勤方便,信、戒、施、闻,受持观察,了达深义,随顺行法次法向。摩诃男!是名满足一切种优婆塞事。”  摩诃男白佛:“世尊!云...劝人乐听正法;闻法自持,不能令他受持正法;自能观察甚深妙义,不能劝人令观深义;自知深法(49)能随顺行法次法向,不能劝人令随顺行法次法向。摩诃男!如是八法成就者,是名优婆塞能自安慰,不安慰他。”  摩诃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32839537.html
  • 解悟与境相

    解悟与境相  有师兄问及我在“参禅三章”一文中的境相体悟问题。  我之多途求索、跌跌撞撞走来,受益无多、荒废却不少。惟在禅门有些体会,也只是个中体例,全无推行价值。所以,除了为报师恩,于初接引行履处略透一二外,绝少谈个人有什么定中境相,原因正如师兄所云:定中细受、不宜论之,因万人有万例,所有相皆是虚妄,论之何益?惟有行法,倒是可以探讨,不同师门行法不同;同门各人行法也有异,说一说互为参照,应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2156653.html